close

 

   修心七要8:日常生活的修持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仍然要保持修行的功課,不要打失掉。當我們起坐的時候,仍然要在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保持對一切外境一切事物皆是如夢幻泡影般的思維與認知。不論是在做自利利他的工作也好,或是遇到各種苦樂的境界也好,我們都要保持如是的思維,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。這也就是「中間修幻失」的意思。所謂「中間修幻失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,尤其是現在,我們都在修學正法、且具備了信心與虔敬的同時,卻會因為各種外務的紛擾、俗事的糾纏、養家活口的責任,使的我們常常感到沒有時間禪修、沒有因緣修持。但是,若能將之前所說的「勝義菩提心」的修持,加上現在「中間修幻失」的練習,那麼就算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一樣可以恆常的保持修持,將工作與修行融合一體,所以說「中間修幻失」的修持是重要的。
當然,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全時間的修行,我們也是為了法、為了眾生而修持自利利他,但是在現實中,當施行種種佛行事業時,會生起煩惱,禪定的時間少了,瞋心或貪心等種種五毒煩惱全都現起。但是煩惱是不能夠逃避的,只能用智慧去降服煩惱,用修所生慧來滅除煩惱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要不斷的把禪定時所生起的諸種覺受,和修持時所授得的口訣牢記在心,不論做任何事,都要將此修行放在心上,唯有修持中所生的智慧,能降服煩惱。

   複習口訣

以上,我們已將教授勝義菩提心的五句口訣講說完畢,我們再回頭看看,所謂「思諸法如夢」,是指一切的外境都是空性;「觀心性無生」是指我們的自心也是空性;「對治亦自解」是說我們所謂的空性其本身也是空的。這三句叫做「觀察修」就是透過觀察、思維而修持的方法。「道體住賴耶」是指「等持修」也就是透過禪定而修持;最後一句「中間修幻失」算是「後得修」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訓練的修持方法。

 

   修心七要9:我們都有兩種心

現在,要教授世俗菩提心的修持。
為什麼要修持世俗菩提心呢?基本上來說,一般人都具備兩種心,這只是最粗淺的分類。一是利益的心,即對一切眾生,我們都有一個想要去幫助、利益、照顧、關懷別人的心。不論是對什麼樣的眾生,想要去幫助的念頭,叫做「利益」心。另一個心是「損惱心」,就是去傷害別人,欺負別人,從身口意來造作諸種傷害別人的心,這叫做「損惱心」。基本上,一個人主要會有這兩種心。

   利他即是自利 

修持菩提心,就是要將利益他人的心生起,已生起的心另其增長。為什麼呢?因為當利益他人的心生起時,自然就會開始有次第的、實際的去利益他人。當我們開始行利益他人的事業時,相對的,也就是在利益自己。

   害人害己

修持菩提心,就是要將損惱心減少、消除損惱心、不令損惱心生起。「損惱心」會讓我們時常去傷害別人,而當我們在傷害別人、欺負別人的時候,往往也是在傷害自己。因為傷害他人傷害眾生,就會和眾人結下惡緣,仇人會增加,敵人會變多。當惡緣越來越多的時候,自然我們自己做什麼事都不會順利,不善順的因緣會來障礙我們。所以我們說,在傷害別人的同時,也是在傷害自己。以此類推,我們也可以說,在利益他人的同時,也就是在利益自己。所以,修持菩提心主要就是要增長利益他人的心,減少損惱他人的心。

   修行,是減少我執

任何人,任何眾生,都希望得到快樂、擁有幸福﹔不希望所有不好的、痛苦的、傷心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,所以我們隨時都要想著利益他人,以此來減少自己的損惱心。我們要如何才能增長善心、減少惡心呢?一般人的心念,總的說來有兩種,一是「執我」二是「執他」。所謂執我,就是我們希望自己快樂、幸福、美滿的念頭,所謂執他,就是希望別人好、別人快樂、幸福。但是大多數的時候,執我的心會比較強,執他的心會很少。修行,就是要讓自己執我的心減少,執他的心增長,也可以說,就是要讓惡心消除,善心生起。

   我執,是一切煩惱的根本

雖然大家執我的念頭很多,但是這「執我」的本身並不是惡的,因為人人都會希望快樂幸福,不希望痛苦傷痛,而這些想法的本身,並不是惡的,只是當諸種欲求快樂的念頭產生時,要如何獲得幸福快樂呢?接著,我們很可能會想從他人身上,奪取利益和快樂,漸漸的,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樂幸福,我們會產生許多煩惱、惡念、甚至嫉妒我慢的心。所有煩惱的生起,都是從執我的心生的。執我的自性並不惡,只是因為執我,會產生煩惱惡念,這些惡念是不好的。修心就是要去除我執,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。當我們透過修心的教法,而去除我執減少我執的時候,煩惱自然也會跟著減輕、消失。當執我的心減少後,執他的心就會慢慢生起,也就是說,利益他人的心會增長。那時,我們就會想要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業。對於利益他人這種行為,有些人會付諸行動、有些人只是有利益他人的心,但是不論能有實際行動也好,或是只有心裡想也好,只要心中總有利益他人的心,將來在任何機會能幫助眾生的時候,自然我們能做到與樂拔苦利益他人的事情。

   放下我執,就會快樂

所以,利益他人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,我們一定要讓這種心不斷滅和繼續增長。
在輪迴裡,執我的念頭是深重的,因為大多的人會想,如果放棄自我,會產生痛苦、變得窮困悲慘。因此,在無始輪迴以來,大家抓著「我」不放。但是,事實是如果將執我的念頭放下,開始利益他人的時候,一定會發現,我們不只是在利益他人,其實也利益了自己。

  在修心教法中,最重要的是拋棄我執心。無始以來,我們都有「我執」,一直到現在,「我執」都是非常的熾盛和強烈。要如何才能放下這個「我」呢?我們必須要找一個方法,這「我執」並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。所以,在修心的教法中,教授了兩種放下我執的方法。一是勝義菩提心,二是世俗菩提心。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勝義菩提的修持方法,首先,我們要觀想一切的外境如夢幻泡影,這是「思諸法如夢」。再來觀修我們自心本身也是空性的,這是「觀心性無生」。再來是「對治亦自解」,也就是說,要觀修連空的本身也是空性的。用了悟無我的智慧來修持勝義菩提心,能幫助我們減少我執。

世俗菩提心的修持,就如同金洲大師的比喻一般,世俗菩提心的修持是建立在:認為有我、有他、一切諸法非空的基礎上,來發展我們的慈心悲心。因為有我有人,我們方能生起慈悲心、菩提心,而幫助我們的我執消除。佛法中講空、無我,這是佛法的基礎與根本。但從世俗諦來說,我們仍然有苦有樂境界,有自有他的顯現。因此,我們可以由世俗諦中,來修持慈心、悲心、利他心,在有我有人的基礎上而修持。

   

修心七要10:菩提心的口訣精華

為什麼要修持世俗菩提心呢?基本上來說,一般人都具備兩種,只是最粗淺的分類。

一是利益的心,即對一切眾生,我們都有一個想要去幫助、利益、顧、關懷別人的心。不論是對什麼樣的眾生,想要去幫助的念頭,叫做「利益」心。另一個心是「損惱心」,就是去傷害別人,欺負別人,從身口意來造作諸種傷害別人的心,這叫做「損惱心」。基本上,一個人主要會有這兩種心。

頂禮慈悲心
 
在修心教法中,首先要放下我執,放下我執之後,就要生起利他的心,這利他的心,也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得到快樂、幸福、圓滿的心。利他的心之根本,也可說是悲心。講到悲心,中觀的論師「達哇查巴」,在他著作的「中觀論」中,一開始有一個禮敬讚頌文,一般的情況,我們都知道禮敬文的對象應該是三寶,但是「達哇查巴」在禮敬文中,他頂禮的是慈悲心,為什麼呢?
過去佛陀時代,有很多大比丘、大阿羅漢、大成就者,他們不斷的實踐自利利他的修持,但是在頂禮時,我們會頂禮佛陀,因為這些大比丘、大阿羅漢、修行者們是依佛而生,依佛陀而有,所以在敬禮時,首先禮敬的是佛陀,但是佛陀又從什麼而成的呢?就是修持慈悲心。這也是為什麼,「達哇查巴」論師首先禮敬慈悲心。

大慈悲是菩提心

修持是為了成佛,但是我們不可能馬上成佛,或是想成佛就成佛。任何人都要從凡夫開始,經過菩薩道的修持,行菩薩的行為,在完滿了菩薩的學習之後,才能登入佛的果位和境界,而一切的修持,是以慈心與悲心為基礎。從另一方面來說,成佛的因是菩提心,菩提心的因是慈心,慈心的因是悲心,悲心是世間一切知識的源頭,是成佛做祖的根本,所以說悲心是非常重要的。
在生起悲心的時候,會想到要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,也會希望一切眾生得到快樂,不論眾生是苦是樂,我們會自然想要救護一切眾生出離痛苦的輪迴,當漸漸的生起了極大的悲心時,大悲心也就成為了菩提心。因此,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立誓,並且發願好好的生起大悲心,並且修習大悲心。

交換修取捨—除我執成利他
關於世俗菩提心的實修方法,請看主文「交換修取捨」。所有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,遠離痛苦,「交換修取捨」的意思,就是說我們能獲得快樂,是因為造作了善的因,也就是善業、福德、功德,這些善業會使我們有樂的果,在此,我們要將一切現前所有的快樂的、善的、美好的因與果,回向給一切眾生。對於他人所受的苦,眾生的一切苦痛,以及製造苦果的惡因惡業,比如說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等等苦因苦果,我們都發願來承受承擔。這個方法是幫助我們消除我執,增長利益他人,執他的思維之修持。我們總是要想著,將自己一切善業功德,好的善的因跟果,回向給一切眾生,將他人的苦因苦果自己來承擔,透過「交換修取捨」的練習,自然而然我們的惱害心、我執心會減少,利他心、執他心就會增長。所以,練習將一切眾生的苦難苦痛由我來承擔,自己的善業功德回像給眾生,如此,就能生起利他心去除我執念。這就是「交換修取捨」的意思。

 

創古仁波切開示 / 妙融法師翻譯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via 的頭像
    Livia

    Livia 的珍珠集章

    Liv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