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發智慧的五個方法
如得法師來到大專班,帶來精采絕倫的因果故事,啟發同學寬廣的思考,還告訴我們開發智慧的五個方法,就是:廣發正願、刻苦勤學、祈求加持、淨罪集資、孝親尊師。希望自己的生命快樂,就要成為有智慧的人。當心靈具足智慧,將為我們的生命開展出非凡的意義。
無知帶來傷害 智慧帶來快樂
智慧跟聰明不太一樣,聰明的人學東西很容易,例如考試容易得到很高的成績,但是,能夠把事情看得很正確、很深入、很寬廣,才叫做「智慧」。
智慧可以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,但有些聰明則未必。假如用聰明來做壞事,就會帶來痛苦。智慧意味著能把生命的真相看得清楚、看得深廣;相反的,若不能把生命看得深廣,而處於無知的狀態,就會痛苦。比如說,當了解所做的事對未來的影響是正面的,而且看清楚了之後去做,就會得到正面的好處;反之,若做了這件事對未來的影響是負面的,將來就會痛苦。我們從小到大,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對真相看不清楚而產生痛苦,無知讓我們做了很多不該做、不該講、不該想的事,結果就領受到不想要的結果。
反過來說,如果擁有智慧,我們就會處在愉悅的狀態中,甚至周圍的人也會因為我的智慧而得到饒益。想一想,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憶念日常法師呢?因為師父非常有智慧,而且用他的智慧開創了法人事業,帶領我們學習如何讓心靈達到最圓滿的狀態,即使師父已經示寂八年了,還是有很多人追思、懷念他的功德。這都是由於他的生命非常不可思議的緣故。他看到了事情的真相,而且告訴了我們,讓我們的生命得到了饒益。
一、廣發正願
知道了無知帶來傷害、智慧帶來快樂之後,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呢?應該要「廣發正願」。
年輕人應該立志
特別是年輕人,應該標立出生命的志向,想一想什麼樣的生命比較好?透過「憶師恩法會」看到日常法師的生命,這是一種方式;也可以透由閱讀偉人傳記、祖師傳記,看到自己想要的生命,可以在心中發願想要成為這樣的人。
年輕人要好好立志,不要以為自己還是大學生,學生生涯一彈指就會過去,一下子就是中年人,很快就會是老人了。一旦立定正確的志向,即使人到中年、晚年還是會很高興,因為生命做了無悔的抉擇。常師父對我們最大的饒益就是他走出一條無悔的道路,且為我們宣說了正確的方法,也就是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
好好地發一個正確的願望,發一個不會讓自己後悔的願望,在回顧人生的時候能夠很高興,因為自己的生命做了正確的選擇。
願望的力量──向僧團乞食的乞丐
不要小看願望,將來的結果都是因為這個願望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二個乞丐向僧團乞食,其中一個乞丐在僧眾尚未用餐前就來乞討食物,由於僧團的規矩是大眾未供養、未用完餐前,不能支配食物做布施,所以這個乞丐討不到食物,很生氣地回去了。另一位乞丐知道什麼時候比較適合,就在大眾快用完餐時前往,於是有很多人布施食物給他,令他非常高興,覺得這些僧眾真好。當這二個乞丐碰面時,討不到食物的乞丐很生氣,發了個惡願,將來有權力的話要把這些出家人殺了。而另一個獲得很多食物的乞丐,覺得這些僧眾真好,發願將來有能力的話,要把上好的食物供養給出家人。
發願之後,二人到樹下休息,有一輛馬車經過二位乞丐休息的樹下,剛好遇到二車交會,為了閃車,車輪不慎輾過第一位乞丐的頸部,把這位乞丐壓死了。
於此同時,有一位很有錢的商主往生,膝下無子繼承,這位商主是帶頭的巨賈,本身是福報很大的人,於是一群商人正四下尋找福報大的人來繼承,而來到乞丐休息的樹下。當時已是下午,樹影應該在東方,但這棵樹的影子卻在西邊,這群商人非常訝異,可見樹下的人一定非常有福報。一問之下才發現,第二位乞丐具有很高貴的種姓。印度是階級制度非常嚴明的國家,第二位乞丐本身具有高貴的種姓,因為家道中落而淪為乞丐,於是這群商人將他迎請為商主。而他也確實是很有福報的人,賺了很多錢。他也記得發過的願,總是把最好的食物拿來供養僧眾。這二位乞丐的際遇截然不同,就是因為一個發惡願、一個發善願的緣故。
希求智慧──舍利弗尊者的願
佛弟子中,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。舍利弗尊者在未遇到佛陀之前是個婆羅門,學習了很多婆羅門教的內容,非常聰明。因為他太厲害了,一學就會,已經找不到老師可以教他。當他的老師快往生時,他想:「之後要跟誰學呢?」老師也不曉得還能找誰,但是他輾轉聽到悉達多太子已經成道,而且非常厲害,可以跟他學。舍利弗尊者因此遇到了佛陀。
在與佛陀相遇之前,舍利弗尊者先遇到了馬勝比丘,見他走路、講話、坐下來都非常有威儀,一看到馬勝比丘,內心就完全被攝持住。當他知道馬勝比丘是一個學生時,心想:「這位老師教他什麼呢?」馬勝比丘於是說出一個緣起的偈頌,舍利弗尊者當下便證得了初果。簡單地說,就是把粗分的煩惱都斷除了,證得了一種空性的狀態。由此可知,舍利弗尊者腦筋非常利,一聽到偈頌,當下就證得初果。他非常高興,去找他的好朋友目犍連尊者,二個人一起去找馬勝比丘的老師──釋迦牟尼佛。
釋迦牟尼佛就為他們說法,一連證得二果、三果、四果──阿羅漢果。當時也有很多外道和一般人來學習,舍利弗尊者也教化了很多弟子,其中佛陀的親生子──羅睺羅也是請舍利弗尊者剃度。倘若有外道來挑戰,通常也都派舍利弗尊者前往,因為他太聰明了,沒有人能辯倒他。因為這樣的緣故,大家都非常想知道:為什麼舍利弗尊者這麼聰明呢?佛陀於是宣說……
發願得智慧 斷煩惱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對兄妹,父母都往生了,哥哥非常喜歡修行,妹妹因為無人照顧,也跟著到山上修行。隨著時光飛逝,妹妹慢慢長大了,對山上的生活感到很無聊難耐。有一天山上沒有糧食了,兄妹來到山下托缽,到一個婆羅門家裡要一些食物。婆羅門一見這離世修行的人,原以為二人是夫妻,當知道是兄妹時,見妹妹長得很標緻,於是希望哥哥能將妹妹許配給他。哥哥有些遲疑,但無心修行的妹妹,正覺得山上無聊,因此同意嫁給這位婆羅門,哥哥也就成全妹妹的心意。於是妹妹供養哥哥一些食物,讓他回山上修行。兄妹也約定好,將來哥哥修行有成就,二人要再相見。
哥哥回到山上認真修行,證得辟支佛的果位,依約來找妹妹。辟支佛是以神通示現說法,於是上身出水、下身出火,左邊出水、右邊出火,東湧西沒、西湧東沒……示現種種神通,妹妹驚歎哥哥修行的成就,很為哥哥高興,發心供養三個月。而哥哥說:「你已經嫁人了,是不能自主的,應該問問先生。」先生聽了也很高興,妻子的兄長修行有成,理應供養,更何況證得這樣殊勝的果位,於是也很歡喜地供養他三個月。
三個月後,哥哥要回山上了,妹妹心想哥哥常年在山上,衣服都穿得破破爛爛,很想供養他一塊很好的布來做衣服,於是準備了很好的剪刀和針線,要為哥哥縫製很好的衣服。當妹妹拿起剪刀裁布時,發願:「希望將來智慧能像這把刀一樣鋒利,斬斷一切無明的煩惱。」裁好布後,當他拿起針線縫製時,又再發願:「希望將來智慧像針一樣銳利,無所障礙,能穿透一切真理,探究最深的智慧。」
哥哥也非常高興妹妹能這樣發願。由於妹妹發願的所對境是辟支佛,功德很大,對很強的具力業門做很深刻的發願,小小的業都會感得很大的果報,妹妹因此感得很多生都非常有智慧,而這個妹妹就是舍利弗的前生。
發願生生世世出家 無障礙
那麼為什麼舍利弗感得生在中產階級的家庭?出家也完全沒有障礙呢?佛陀說……
久遠刦前有一個國王,他不是一個很好的國王,好不容易才生了一個兒子。這兒子看到國王常常非法治理國家,例如想要什麼東西就對人民課重稅、常常打獵等,兒子看見爸爸這些行為,知道他將來一定會墮落,心想:「我將來一定不要當國王!」於是跟爸爸說想出家修行,不當國王了。父親不解,人人都想當國王,爲什麼現成有的,你卻不要?於是就教誡他一番,但兒子還是不想當國王。父親往生後,兒子有感不能棄捨國家,還是繼承了王位。
有一天新任的國王外出,看見一個乞丐在托缽,感觸很深:「我是個王子,不能出家修行,你無事一身輕,為什麼不出家呢?」乞丐說:「我不行啊!沒有衣服也沒有缽。」新國王於是供養他衣服和缽,還送他到一位仙人處修行。之後這位乞丐認真修行,證得了辟支佛果位,回來感謝國王,示現種種神通為他說法。國王見此神通,心想:「如果不是因為王子的身分,或許也能有這樣的修行成就,今天見你有此證得,我很高興,發願將來能像你一樣證得殊勝果位。」由於這一生當王子,不能出家,國王也在心中發願:「希望生生世世不要生在王家,也不要生在乞丐,希望生在中產階級,不要太苦,又能很順遂的出家。」這位國王就是舍利弗的前生,很多生都生在中產階級,無有障礙又很聰明。
莫發空願──月稱之父
有了願卻不實踐,願望有可能達到嗎?想要實現願望,要看「因」是什麼?見到「因」之後就要去種因,才會有「果」,不然就是空願。
以前在印度有一個樵夫,砍柴維生。有一天看到一個商隊,犛牛馱了很多商品,有一袋穀物──青稞(類似稻米的作物)掉了下來,由於商隊很長,商人也未注意,樵夫就把這一袋青稞撿回去了。
這樵夫住在一間簡單的茅草屋裡,他把青稞掛在樑上,躺在樑下休息,望著這一袋青稞,想說自己真是發了,應該去租一畝田,把這青稞種下去,將來會收成好幾百袋的青稞;再去租更多的田,再種更多的青稞,這樣就會變成好幾千袋的青稞。有了錢以後應該娶一個老婆,有一棟好的房子,再生三個可愛的小孩。當他不斷地往下想的時候,突然有一件事讓他非常困擾:「那我兒子叫什麼名字比較好呢?」想兒子的名字讓他非常興奮,從中午想到傍晚,想到月亮升起,終於想到了!樵夫的兒子就叫做「月稱」(一位菩薩的名字),這麼好的名字讓他非常地高興。
這時樑上正有一隻老鼠,很想吃這袋青稞,待在樑上啃咬著綁青稞的繩子。在樵夫想得正高興的時候,老鼠也將繩子咬斷了。這麼大袋的青稞,從天而降,砸中樵夫的頭,樵夫就這樣死了。
這就是「月稱之父」的故事。這位樵夫有沒有當爸爸呢?連老婆都沒有怎麼當爸爸?所以這就叫發空願、做白日夢。
二、刻苦勤學
當你有了願望,絕對不要只是發空願、做白日夢,要去實踐它。發願,當然要發一個可以實踐的願,越大越好;因為大的願可以包含小的,但小的願不能包含大的。
像常師父為救度天下蒼生而出家,我們可以效學,發很好的願,如:成佛作祖、安邦定國、安定社會,希望在社會上做出一番自利利人的事業。有這樣的發願就要種因,不要發空願。「因」就是要去學習、實踐,刻苦勤學。沒有一件事是天上掉下來的,除非天生就要繼承家業,否則就要非常認真的學習。
宗喀巴大師
古人有懸樑刺骨的公案,要成辦一番大事業,刻苦勤學是必要的條件。像大家在福智團體學習宗大師教法,宗大師小時候就是天才型的人,天賦異秉;可是在學習過程中非常勤奮,每天的功課之一就是要背一萬多個字,且過目不忘。當學到最難的部分──空性的道理時,因為空性非常地深、非常地難,他示現出好像一直無法趣入空性,就在西藏奧卡這個地方做大禮拜,不斷地懺悔、供曼達,很認真地研閱經典,因為這樣的緣故,最後親見龍樹菩薩父子五尊,之後親見佛護論師將中觀教典親手放在他頭頂上,加持他,而證得了中觀正見。
宗大師的師長非常多,從一開始學習就到處去尋學,依止很多師長。宗大師造了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裡面引的經論上百上千,可知宗大師讀了多少書,不管學習的量與吸收記憶的東西非常地多,可見得大師非常勤學。
師父到印度請法,上師是洛桑老校長,他是辯經學院的校長,年輕時也非常刻苦勤學,每天一定讀書讀到晚上一、二點,早上還要起來作早課喔!西藏很冷,他們很窮,據說沒有穿過襪子,冬天到辯論場時,地面都是結冰的。冬天皮膚易龜裂,有時辯論擊掌,都擊到流血了。老校長是這樣學習的,後來才能通達經論,現為修行。
像在鳳山寺的如月格西,他考上第一等格西(佛學博士),他們在印度也是這樣辛苦的學習,學習時間長達二十年,而且還不一定考得上格西。他說,平常辯論到十二點是最基本的,不到十二點不可能從辯論場回去,有時要辯論到一、二點,五點就要起來做早課,一天也不過休息四、五個小時。他們是這樣在學習的,非常非常認真,而且是長年的學習喔!不是為了考試。
在學習五大論時,有一位祖師的著作很重要,他跟嘉木樣大師求《大宗義》這本書的傳承,大師要求他先把這本書背起來。這是一本厚厚的書,他就從早背到晚,早上六點背到晚上。有一次背到凌晨時,感到很累,從房間走出來時,聽到一片背書聲,原來不只他這麼用功,整個寺院都是背書聲。在拉不楞寺學習風氣非常盛,他感覺得自己也不是最辛苦的,就更認真地背,真的把這本《大宗義》背完了。之後他的上師就教他《大宗義》,後來他也成為一位通達五明的班智達,叫阿芒班智達,非常非常厲害。
種敦巴尊者在學習時也是這樣。他要為老師放牧、擠牛奶、將牛奶做成酥油。放牧的時候他就看書,做酥油的時候就把桶子背在後面,前面拿著書,一邊搖晃牛奶一邊讀書,非常充分地利用時間,後來成為一位大祖師。大家在《廣論》中會看到很多種敦巴尊者的功德。
希望達成願望,必須非常刻苦地勤學,智慧才會開。不要小看智慧怎麼來的,智慧要先從廣大聽聞而來。先廣大地聽聞很多道理之後,不斷地思維、不斷地思維,才有可能讓自己變得有智慧。
信心純厚 消除業障開智慧的牧牛人
當然,還有一種增長智慧的方式,就是「祈求加持」。有時我們的障礙是因為一些業卡住了,以前也許學過很深的東西,但因為業卡住了,所以不是很聰明;透過祈求加持把業消掉,就會變得很聰明。
印度的龍樹菩薩,大約是佛陀滅度後四百年、距今約二千年前的一位大祖師。他有一位弟子叫做洛巴秋謝,是個婆羅門,很聰明,十幾歲就把婆羅門的書都學完,後來遇到比他更聰明的龍樹菩薩,就跟著龍樹菩薩學習。當時印度的王舍城每十二年有一次大考,全印度只要覺得自己行的就能來參加考試。當時洛巴秋謝只有二十幾歲,就通達五明(因明、聲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內明),在眾多參與者中脫穎而出,得到第一名。洛巴秋謝很聰明,但口氣也很大,長得不是很好看。
當時的國王是一位智者,他很高興,因為洛巴秋謝知道很多事情,國王常與他諮詢國家的問題,類似現在國策顧問的角色,給予他很多財富,而且很想把女兒嫁給他。但是,公主看這個人的長相,不想嫁給他;國王很疼愛公主,因此也同意不嫁。洛巴秋謝知道公主因為他的長相而不願嫁給他,因此等待著有一天要修理公主。
有一天洛巴秋謝到外面散步,遇到一位牧牛人剛好在砍柴。他站在樹幹上面往下砍,洛巴秋謝跟他說:「ㄟ!你不要這樣砍樹,等一下樹幹斷了會摔下來!會受傷喔!」這位牧牛人笨笨的,還特別固執,根本不聽勸,洛巴秋謝只好離開。當牧牛人果真從樹上摔下來之後,堅定地認為洛巴秋謝有神通,於是跑去找他,要拜他為師。洛巴秋謝直說自己沒有神通,只是憑經驗而已,但這位牧牛人認定對方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,一定有神通。
洛巴秋謝見他笨笨的,但身材魁梧、相貌莊嚴,突然想到一件事,因而同意當他的老師。這位牧牛人實在太笨了,怎麼教都教不會。洛巴秋謝在大考中得到第一名,已經變得很有錢,每天給這位牧牛人吃好的、穿好的,還讓他用牛奶洗澡,這牧牛人本來就長得很莊嚴,只是衣服穿得破破爛爛,富有的洛巴秋謝於是把他打扮得更為莊嚴。
有一天國王又召見洛巴秋謝,他一道帶牧牛人進宮,交代他說:「我跟你講話的時候才能回答,只要回答『是』、『好』,別人跟你講話,都不要答話。」於是洛巴秋謝為他穿上班智達的衣服。
到了皇宮,洛巴秋謝問了牧牛人很多較困難的問題,牧牛人就順著回答:「是」、「好」,國王見這位班智達很有學問的樣子,就問洛巴秋謝,他說:「這是我的老師,我的學問都是他教的。」國王一聽,想說:「洛巴秋謝已經是班智達中的第一名,竟然還有一位老師啊!」且長得魁梧又相貌莊嚴,因此偷偷地要侍衛請公主出來看一下,公主一看生起歡喜心,心裡想嫁的就是這樣的對象。
當國王和公主想跟假扮成班智達的牧牛人講話時,他都不回答,洛巴秋謝便出來打圓場:「我的老師平常都在思考問題,一般人講的話老師都不太回答,因為自己與老師之間有默契,老師才會回答我的問話;而且老師持戒非常精嚴,也是不跟女生講話的。」國王讚歎地想:「真正厲害的人都是這樣不發言的啊!」於是問了公主的心意,知道她也很想嫁給對方,洛巴秋謝也假裝問老師的意思,牧牛人就這樣在皇宮中當了駙馬爺。由於牧牛人都不講話,皇宮中的人也習以為常。洛巴秋謝知道一旦國王發現這是他的報復,必定會找他算帳,於是當天就打包逃離了。
有一天國王帶著駙馬爺到寺廟禮拜,想說這位班智達到寺廟會禮拜三寶,但駙馬爺只是東看看、西看看,也不拜佛。在印度和西藏,寺院門口都會有十二因緣圖,在畜生道中畫了一隻水牛,駙馬爺因為過去是牧牛人的緣故,見到水牛圖就開口笑了起來,而且學牛發出「哞~哞~」的叫聲。當國王知道這位駙馬爺只是個牧童時,非常生氣,下令抓洛巴秋謝卻已經找不到人了。然而公主已經嫁給他了,無計可施,於是要駙馬爺學一個法,祈求智慧的本尊──文殊菩薩、妙音天女,希求智慧。但駙馬爺實在太笨了,持咒、禮拜等等教都教不會。經過了一年多,國王見他怎麼都教不會,且知道真相後非常難過的公主也與他離了婚,善心的國王於是為他蓋了一間房子、塑了妙音天女的神像,也送了一位女僕好照顧他。
牧牛人雖然笨,但是個好人,每天依然持咒、禮拜、供養,修妙音天女的法,因為太笨了,一直修不起來。這位女僕人很想幫他,便鑽到佛像裡面,假裝是妙音天女跟他講話。老實的牧牛人因為笨的緣故,也覺得妙音天女跟他說話是理所當然的。
有一天,假扮妙音天女的女僕人問他說:「想不想獲得修行的成就呢?」牧牛人知道自己很笨,說:「當然想得到啊!」於是給他一顆糖果,謊稱是智慧丸,吃了可以開智慧。牧牛人吃下之後真的就開智慧了,瞬間通達五明,而且著作了三本很有名的書。
國王知道牧牛人變聰明了,真的變成大班智達,很為他高興。由於牧牛人因為女僕的幫助而變聰明,因此人稱女僕班智達。
有一天國王請畫師來爲皇后作畫,女僕班智達私下指導畫師,在皇后身上、衣服掩蓋看不見的位置有幾顆痣,且能指出精確的位置。國王覺得奇怪,女僕班智達怎麼會知道呢?原來是因為女僕班智達證得透視眼的緣故,國王很生氣,本來想殺了他,經人勸阻,而將他流放邊地。多年後又舉辦十二年一次的大班智達比賽,其中一項也包括著作的比賽,眾人一看到女僕班智達那三本著作都不敢比了,因為這三本書實在太厲害了,現場無人能超越,不敢為第一,於是國王又把女僕班智達從邊地找了回來。
這個故事要說的是什麼呢?因為信心純厚的緣故,且不斷地淨罪集資、不斷地祈求,因而開了智慧。其實我們對於心的力量向來運用得很有限,現今的科學中也證實了:人腦的開發仍然不多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人真正能發揮的功能是無限大。實際上,智慧、能力都是非常強大的,只是被很多東西障住了,把它拿掉之後,便得以顯發出來。如何拿掉這些障礙呢?要靠很純淨的信心。所以不要把這當成一個特別的故事。事實上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,這都是可能發生的。
三、祈求加持
祈求加持很重要。上師有一次在五台山求法的時候,說法者是個四川人,講的是中觀。這位說法師有很強烈的四川口音,上師懺悔自己因為業障重而聽不懂,於是繞大白塔祈求加持,不斷地繞、不斷地祈求、懺悔。隔天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情,所說的法竟然都聽得懂了!這是真實的故事。透由祈求慢慢淨除業障,本來覺得很難的東西,都會變得很簡單。
四、淨罪集資
在學習過程中,資糧的累積和罪障的去除都很重要,所以要努力地淨罪集資。大家都很熟悉周利槃陀伽的故事,他也很笨,為僧眾掃地、擦鞋子,因為這樣把業障淨除,智慧也打開了。在師父講的《廣論》中講了一位曬臘燭的法師,這「曬臘法師」是人家笑他而取的名字,事實上他的法號是「持律法師」。
曬蠟燭的持律法師
持律法師以前在金山寺當「香燈」,也就是在殿裡面幫忙整理要上供的香和燈。寺院在六月六號會曬書,避免因濕氣而發霉或有蟲蛀。因為他笨笨的,有人捉弄他,跟他說:「你做香燈,蠟燭要不要曬一曬?免得它發霉了!」持律法師於是就把蠟燭拿出去曬,因為陽光太大的緣故,蠟燭都融化了。傍晚當他去收蠟燭的時候,原本一根一根的蠟燭融化成一片一片的。
晚上維那法師要他點蠟燭照明時,見到他拿出這一片一片的蠟燭,就知道他被捉弄了。維那法師見他這麼笨,不知又會做出什麼事情來,於是跟他說:「像你這麼有大智慧的人,在我們寺裡當香燈太可惜,你要好好地去學習,當個很有名的說法師。現在有個諦閑老法師正在廣開法緣,你要好好地跟他學習,可以洪範三界,利樂人天。像你這樣有大智慧的人應該當個大法師,當香燈太可惜了!」他聽到人家這樣講就以為是真的,想著要趕快去找諦閑老法師,維那法師於是趁勢要持律法師趕快打包上路。由於維那法師在寺院中講話很有份量,旁邊的人一聽就知道這是要把他趕出去的意思了。
於是持律法師來到諦閑老法師的道場,知客詢問來意,持律法師說:「我從金山寺來,我們維那法師說我是有大智慧的人,要來這邊學習做一個大法師,可以洪範三界,利樂人天。」此話一出便知此人不聰明,既然來了就帶他去見諦閑老法師。老法師說:「這樣好了,你要學習做大法師的話,就從基礎做起,先服務大眾,淨罪集資。」
於是他很認真地做。古代不像現在有沖水馬桶,是要去茅坑挑糞的,掃廁所、挑糞,持律法師都做;此外像煮飯、挑菜、行堂等等,持律法師做苦事做了好幾年,有空的時候就去聽聽諦閑老法師開示。他因為這樣一直做,資糧慢慢累積,法也慢慢地越聽越懂。於是諦閑老法師又要他去背法華經、愣嚴經,以及這二本經的解釋。慢慢地,真的把它背起來了。
諦閑法師發現這人還不錯喔!開始讓他進來聽經。聽經時要「覆講」,會請下面比較厲害的人覆講一遍。古代不像現在有錄音筆,要靠覆講串習。覆講的人在寺院中位置很高,但持律法師在廚房中的工作還是繼續,有時諦閑老法師說法需要覆講,還要到廚房去找他,他都還拿著圍兜、還有在廚房擦桌子的布呢。人家跟他說,可以專心做覆講,他一心認為:服務大眾很好啊!所有的事一樣照做。後來諦閑老法師到哪裡開示都帶著他,慢慢地變成了老法師的首要弟子,成為老法師的傳人,接班弟子。可惜他五十幾歲就往生了,令諦閑老法師非常難過。
這是個真實的故事,笨到連蠟燭不能曬都不知道的人,因為很老實地淨罪集資,而開啟了智慧。有時候笨的老實人反而比較聰明,而自以為聰明的人才是笨的。
宗大師的弟子也是這樣。常師父剛出家時也是做很多事,在「憶師恩法會」中播放的影片:「難忘的一年」,當中的和尚叔叔就是常師父,買菜、挑米等等都要做。到了跟仁俊老法師學習時,叢林四十八單都要擔,除了住食不擔,什麼都擔。要做大寮、香燈、維那……什麼都要做,所以師父今天的成就也是很努力淨罪集資而來的。
五、孝親尊師
在學習時要清楚地注意到法的來源,也就是師長,一定要非常尊敬你的老師;還有能讓你生活無憂慮的父母。孝親尊師,很重要。
父母是大福田 師長是法的來源
父母是我們最大的福田,如果沒有父母我們不可能活到現在,而且我們這一生第一個老師就是父母。像嬰兒,拿什麼就吃,東抓西抓的根本分不清楚,因為什麼都不懂,所以這個可以、那個不可以,凡此種種都是父母告訴我們的,所以我們今生第一個老師就是父母。稍微懂得什麼是對的、什麼是錯的,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,也是父母教的。所以父母是我們最大的福田,要好好地孝敬父母。
反過來講,對父母違逆、口角,我們自己也會造很大的惡業,在這時代又特別容易造惡,希望各位可以放在內心當中,不管父母的知識是否比我們淵博,從父母生我們、養我們的角度,都有很大的恩德。即使習氣很重,也要避免行之於身口,因為父母對我們恩德很重。
還要尊敬老師。這一點包含了我自己。記得剛念大學時,因為不懂這道理,抱著由你玩四年的心態,不懂得恭敬老師,還對老師觀過,東嫌西嫌,唯一的結果是自己也學不會。當你討厭這個老師的時候,自己的學習效果絕對不好;反過來,對老師恭敬的話,學習效果就會好。等到大二開始學《廣論》,懂得了道理之後,大三功課就變得很好了。所以,尊敬老師很重要,因為他是法的來源。
從小孝親的馬鳴菩薩
關於恭敬老師和孝順父母,佛教中最著名的就是馬鳴菩薩。在《廣論》中會看到「敬父阿奢黎」、「敬母阿奢黎」、「聖勇菩薩」、「馬鳴菩薩」,指的都是同一個人。「聖勇」是一出生時的名字。稱「敬父阿奢黎」、「敬母阿奢黎」是因為他非常地孝順父母親,在印度、藏文和西方都沒有「孝順」這個字,所以用「恭敬」這個詞,代表他是恭敬父親的親教師、恭敬母親的親教師。
馬鳴(編註:以下為未皈信佛陀之前的事蹟,暫簡稱馬鳴)從小就非常孝順父母親。他是個婆羅門,母親是佛教徒,父親是婆羅門。他跟爸爸學很多婆羅門吠陀的經典,學得非常好。婆羅門信仰的是大自在天,也就是信仰天神。有一天父親把法傳給他,他就到一個湖邊去觀修大自在天,七天之後就成就了。大自在天親自現在他面前,問他:「你求我做什麼?」「我想要獲得特殊的悉地,即制服一切方輿的悉地。」意思就是想獲得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成就之意。大自在天說:「這簡單,賜予你。」還給了他三件寶物,是由三位天神變現的鸚鵡班智達、樺板班智達、羅剎女班智達,這三個班智達都很會辯論,馬鳴在現在巴基斯坦那個地方真的打遍天下無敵手,內道、外道都打贏。
身為佛教徒的母親見他跟內道辯論時會謗法,實在看不下去,於是跟他說:「你要當天下第一,但我們這裡是邊地,要成為天下第一就要到印度那爛陀寺。」那爛陀寺是印度最有名的佛教大學,玄奘大師就是在那兒學的,可說是印度最高學府。「那爛陀寺有很多智者,要辯論就要去那裡辯論,你才能號稱天下第一。」聽母親這樣說,孝順的他想著:「既然那裡是最高學府,挑戰贏的話當然就表示我是最厲害的。」因此就答應了母親。事實上,母親是為了幫他,因為造很多謗法的業對他不好,若能到那爛陀寺,智者能將他降服。於是馬鳴便動身前往中印度。
度母化現指引
途中走到一條岔路時,不知往哪邊走,這時見到一位阿婆,便向她詢問,阿婆說:「那邊一個智者都沒有,都是愚痴的人,如果你要去的話可以向東邊走。」這位阿婆其實是度母的化身,爲什麼這樣對他說呢?馬鳴當時雖然很高慢,但想到那爛陀寺是佛教的中心,有很多厲害的人,內心不免還是怕怕的,但還是想挑戰看看。度母知道他會害怕,於是化身成阿婆,講這樣的話,爲的是令他的高慢心升起,而能快馬加鞭地前往。當他再往前走又遇到另一位阿婆,講的也是一樣的話,令他信心大增,心想:「坐上全印度第一智者的位子,肯定非我莫屬。」
路途中,他並非專心趕路,而是一路上跟很多人辯論,對方辯輸就成為他的弟子,因此馬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地帶了很多人,走到那爛陀寺,下挑戰書,要求對方:「輸的話全部改信我大自在天,我輸的話就改信佛教!」此話令整個那爛陀寺無人敢出來應戰,因為代表著佛教,若輸的話,整個那爛陀寺全部改信外道,那還得了!這可是佛教興亡之際啊!因此無人有把握出來應戰。
那爛陀寺因此開會討論。其中一位法師得到怙主加持,修怙主的法,知道唯有請龍樹菩薩來才能把他降服,而龍樹菩薩遠在南印度,於是祈求瑪哈嘎啦。瑪哈嘎啦從心間化成一隻黑烏鴉,啣著他們寫的信飛到南印度去,請龍樹菩薩來。龍樹菩薩也是從那爛陀寺出來的,收到信後知道大外道馬鳴來挑戰,如果輸的話,佛教將滅亡,必須速疾回到那爛陀寺,代表佛教戰勝馬鳴外道。於是即刻帶著首要弟子──聖天菩薩動身前往那爛陀寺。
尊師的聖天菩薩
聖天菩薩非常特別,對老師非常恭敬,恭敬到一見到老師就會興奮得昏過去,而無法與老師面對面上課。因此,上課時與老師之間一定要隔一個布幔。
當時龍樹菩薩的弟子聖天菩薩想代替老師前往,龍樹菩薩說,馬鳴不是簡單人物,且這也是佛教大事,因此提議師徒先分飾內道、外道練習一下。龍樹菩薩辯論非常厲害,當他代表內道時,聖天菩薩辯不倒他;當他代表外道時,聖天菩薩也辯不倒他,但這也是因為聖天菩薩非常恭敬老師的緣故。當聖天菩薩想到對方所持的外道見解非常堅固,再加上二人隔了布幔,看不見對方的樣子,在深刻思惟之後升起了很強的鬥志,於是一路辯論,辯到龍樹菩薩答不出話來。
一般辯論有三種回答:承許(是)、不承許(不是),或不遍。辯到後來,承許的「宗」與承許的「是」會跟原來的自宗相違,倘若不是與自宗相違、不遍、以及與宗相違這三種情況,則三個都不能答,一答就跟本來的宗相違,這樣就輸了,所以只能啞口無言。師徒辯到後來,龍樹菩薩面對三個回答都會輸的情況,已經無路可走。而贏得辯論的聖天菩薩因戰勝之喜,持念珠在老師頭頂上做了一個戰勝的動作,龍樹菩薩知道此舉是造下惡業,跟他說:「當然你會打敗馬鳴,可以上路了。但是你會遇到障礙,因為剛剛這動作不恭敬的緣故。」
聖天菩薩起身前往那爛陀寺,途中果然遇到障礙。一位很可憐的瞎眼老婆婆出現,說:「我很可憐,什麼都看不見,你布施我眼睛。」由於聖天菩薩是個一心只想利益別人的菩薩,因此就把眼睛挖出來給她,阿婆說:「這麼臭的東西你還給我!」把它的眼睛丟到地上踩。聖天菩薩看了蠻灰心的:「好心把眼睛挖給對方竟然被嫌臭,還放到地上踩。」如果一個菩薩沒有生起後悔的心,只要說自己布施的心完全真誠,挖出來的眼睛可以恢復,但是他生起了後悔的心,這個後悔的心之所以生起是因為之前對老師不恭敬的緣故。而這就是聖天菩薩只有一隻眼睛的緣由。
辯論對決
當時馬鳴外道非常囂張,下挑戰書之後竟然沒人敢出來應戰,於是每天拿著一根棍子到寺院中敲和尚的頭,點人數。面對外道羞辱之舉,大家都不敢講話,等待龍樹菩薩到來。此時,聖天菩薩當然是快馬加鞭,終於來到中印度的那爛陀寺。
一路上他也探聽馬鳴的底細。外道有在恆河邊洗澡的習慣,因為有淨除罪業的效果。聖天菩薩準備了一個金瓶子,裡面裝了很多大便,當馬鳴在河邊洗澡時,聖天菩薩就在旁邊清洗金瓶子的外面。馬鳴看不下去,忍不住跟他說:「那個瓶子髒的是裡面,你一直洗外面有什麼用?」聖天菩薩回他:「真正造惡業是在內心,你洗身體有什麼用?」這句話很有道理,馬鳴嘴巴就摀起來了,心想這個人是誰呢?
後來馬鳴在河邊做布施、供養,超薦祖先,遍灑施水施物。聖天菩薩也以楊柳枝跟著他灑。馬鳴又問聖天菩薩在做什麼?他說:「在我們印度吉祥山門口有一顆枯樹,在幫它澆水。」馬鳴說:「你在這邊澆水,家鄉的枯樹會活起來嗎?有可能嗎?」聖天菩薩說:「你祖先都死了,在這邊超薦,他吃得到嗎?有可能嗎?」馬鳴嘴巴又摀起來了,聖天菩薩講的話他都接不下去。
有一天馬鳴又到寺院中敲和尚的頭,敲敲敲,竟然多了一顆頭,原來是聖天菩薩。馬鳴問:「這個頭哪裡長出來的啊?」聖天答:「這個頭是脖子上長出來的。」馬鳴又沒話講了,問:「莫非你就是傳言中的龍樹?」答:「不是,對付你這種人不需要我師父出馬,我是他的弟子,我叫聖天」。
二人於焉開始對決。馬鳴先抓了一隻鳥在手上,問這隻鳥是死是活?如果答「活」,就把鳥掐死,如果答「死」,就把牠放掉,就看對方有沒有慈悲心。聖天菩薩當然不是沒有慈悲心,於是回他:「你在門外,到底是要進來,還是要出去,就看你要做什麼事情,想進來就進來,想出去就出去。」
一番過招之後,開始了這一場世紀大辯論。這是由國王主持的大事,全國的人,以及整個寺院的人,還有外道都出來了,人山人海。在辯論高台上,聖天菩薩已經準備了三件寶物。馬鳴嘲笑聖天菩薩只有一隻眼睛,沒有資格與我辯論,聖天說:「威猛天具三眼,帝釋天具千眼,無法澈見真實義,我聖天獨具一眼就能澈見真實義。」於是馬鳴放出鸚鵡班智達跟他辯論,聖天已經做好準備,先放出一隻貓,把鸚鵡吃掉了。馬鳴說:「你佛教徒怎麼可以殺生!」聖天說:「我印度吉祥山,我的老師在幫我懺悔。」馬鳴說:「他懺悔對你有什麼幫助呢?」聖天說:「是貓殺的,跟我又有什麼關係?」馬鳴又沒話說了。事實上鸚鵡是梵天變現的,也不構成殺生這件事。
馬鳴又把第二件寶物,會自動寫字的樺板班智達拿出來,聖天也拿出第二件寶物,那是一罐沙拉油,把它倒在樺板上,板上都是油,字自然寫不出來了!於是馬鳴又輸了。
馬鳴再把第三個寶物──羅剎女班智達拿出來與聖天辯論,聖天菩薩也搬出第三件寶物,那是一個不知羞恥的男人,羅剎女班智達因此就走掉了。
雙方各持寶物過招之後,二人開始辯論,一開始大家還聽得懂,一路越辯越深、越辯越深,大家都聽不懂了。這時馬鳴也快辯不下去了,開始祈求大自在天加持。這時聖天菩薩在法座上放了很多大便,大自在天非常有潔癖、很愛乾淨,要降下來加持馬鳴時,因為味道太臭、降不下來,就飛走了。馬鳴覺得太奇怪了,怎麼祈求都不顯靈呢?後來聖天辯到馬鳴一句話都講不出來,馬鳴因此輸了。
馬鳴菩薩 皈信佛陀
馬鳴輸了,必須皈信內道,然而他不願意,想自殺了結。聖天菩薩於是將馬鳴帶到圖書館關起來。雖然馬鳴辯輸,但是他對外道見解的執持非常堅固,此一派別在佛陀之前就已經存在了,是非常厲害的外道。
關在圖書館中的馬鳴實在太無聊了,只能看看書,然而他對那些書都沒興趣。當他讀到《文殊根本續》時,看到書中記載著:佛陀滅度後四百年,會有龍樹菩薩和聖天菩薩出世,到時會有一個大外道叫做馬鳴……馬鳴一看目瞪口呆,想不到出生後的事情,佛陀在四百年前都已經寫好了、也已經授記完了,佛陀實在太厲害了!祂是一切智者。於是馬鳴出關跟聖天菩薩說:「我太佩服佛陀了!我改信佛!」其實像宗大師出世,在佛經中也是早有記載的。
由於馬鳴菩薩皈信佛陀以前造太多謗法的業,需要轉過來,於是造了很多讚頌、著作,像《讚應讚》、《世親五十頌》、《度母讚》、《三寶讚》、還有《本生論》,他也把十善業道變成一本經,將《正法念住經》變成偈頌等等。
一代宗師 實踐佛陀教誡 捨身餵虎
為了作《本生論》,馬鳴菩薩想寫一千則佛陀過去行菩薩行,如捨身餵虎、割肉餵鷹等事蹟。有一天他到郊外去,看到一隻老虎餓到想把自己的孩子吃了,此景令他想到:「自己不只是想寫故事而已,而是真的想追隨佛陀,今天終於有機會讓我遇到了。」於是他也想追隨佛陀捨身餵虎,就待在老虎旁邊,要給牠吃;而老虎已經餓到沒有力氣吃他,於是馬鳴菩薩拿樹枝插入身體,先讓老虎吸血,令牠先有力氣再吃他。
馬鳴菩薩在餵老虎吸血的過程中寫下《血書七十願》,這是他最後的著作,發下的都是非常偉大的願。等到老虎恢復體力,就把整個身體都布施給老虎。《本生論》本來要寫一千則佛陀故事,最後只寫三十四則,是因為馬鳴菩薩已經捨身餵虎了。所以,馬鳴菩薩不只是想寫下佛陀的故事,更是個真正想實踐佛陀教誡的人。
這是孝親尊師的故事。馬鳴菩薩因為孝順父母、尊敬老師的緣故,福報很大,也成為佛陀非常虔誠的弟子。
堅持學習 成就智慧
以上所說:廣發正願、刻苦勤學、祈求加持、淨罪集資、孝親尊師等,都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,真正的成功屬於能堅持到最後、永不放棄的人。若真的想成為智者,上述所說的都必須如實地去實踐,直到你要的成果在面前出現。千萬不要只做一點點就覺得沒有用而不想做,千萬不要這樣,努力下去,人的心會不斷地累積習氣,所做的一切必定是功不唐捐。
希望去除痛苦,就要把無明、無知去掉;希望自己的生命快樂,就要成為有智慧的人。有智慧的人不但能令自己的生命快樂,也能帶給周圍的人得到生命的快樂。像常師父三十七歲決志出家,而今有這麼多人追思憶念,是因為他的智慧、慈悲及對眾生的饒益。而我們跟師父是沒有差別的,你怎麼知道自己以後會怎樣呢?我們跟師父一樣都有這顆佛心,我們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我們都可以做得到,問題在於自己是否願意努力,以及努力的方法對不對。如果方法對的話,相信今天聽到的這些都不會是歷史,而會真實地發生在自己身上。
本文出自2012年11月3日 高雄大專班 如得法師開示
留言列表